桥头火锅在重庆千百家火锅店中独占鳌头。桥头火锅,曾在四川省名优火锅评比中,三次被评为名,1994年,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内贸易部命名为重庆市餐饮业家《中华》名店。重庆成立直辖市以后,由国内贸易局,重庆市商委联合举办的《九九重庆美食文化节》。
评比中桥头火锅再次荣登,2000年被国家贸易局命名为“中国名菜”、“首届中国美食节金奖”和“重庆市商标”。如今桥头火锅以成为名副其实的“中国美食”。
桥头火锅连锁作为中华火锅每年销售在千万元以上,并在南京、北京、上海、成都、河南、昆明、太原等地相继开设了重庆桥头火锅店连锁,1996年10月7日,国务院领导(李鹏)率国家十八个部委办的有关人员,亲自品尝了桥头火锅,田纪元副总理、杨白冰主任、商业部长胡平、张世尧等中央领导及陈强、葛存壮、陈佩斯朱时茂、聂卫平、马晓春、曹大元等人士和五大洲朋友都留下了赞美。

“桥头火锅”的佳句,英籍华人韩素音女士,亲笔提名称桥头火锅为《天下锅》、有“吃在重庆,味在桥头”之美誉。“锅里翻起两江水,炉火烧成红玫瑰,龙凤朝阳云霞间,客未举箸人先醉”。桥头火锅热烈欢迎各界高朋佳宾的光临。
本世纪三、四十年代,地处重庆南岸的海棠溪水码头商贾云集,桅墙林立,繁盛一时。这里不仅是当时连结市区与南岸的主要轮渡码头之一,而且是川黔公路的起点站和主要的货物周转之地。特别是抗战时期,从滇缅公路上源源而来的美国援华物资,大多都要在这里卸货装船,运往各地,繁忙时,每天进出停靠的船舶达数百艘之多,其他的餐饮业也随之火爆繁荣,乐坏了前来开门打店的大小老板。
不过这些餐馆却很少有船工牵夫们进出,一来吃不起,二来不对胃口。多数船工牵夫依旧是自炊自饮,津津有味地吃他们的“连锅闹”,偶有上街觅食的,也难得腹饱兴尽而归。
这种情况被两个深谙重庆火锅之妙,又颇有经营头脑的年轻厨子看在眼里,他们不顾同行嘻笑,几乎是同时在海棠溪古桥的南北桥头,各自搭起一间草棚,砌上几眼土灶,开起了两家火锅馆。南桥头的那一位名叫叶荣昌,北桥头的叫李文俊。因为毛肚鸭肠等东西可以在附近的屠宰场就地取材,成本很低,加上他们在调味上都有一套,价廉物美,很快就受到了船工牵夫们的青睐,小小的店子一时顾客盈门,红火异常。